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校园新闻 · 正文
云南艺术学院“非遗研培计划”第六期研修班开班典礼

发布时间:2021-07-11 19:29

7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一带一路”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生活美学构建与品牌发展研修班》举行开班仪式。20名学员将在云南艺术学院及其“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以“强自信、探创新、建良品、认道路、领振兴”为思路目标的研修培训。

云南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王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路,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迟燕琼,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魏美仙,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余光荣,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万凡,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凌辉,以及20名参加本次研培的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主持。

参加开班仪式人员合影

云南省文旅厅非遗处王静副处长对来自全省各州的20位学员表示欢迎,强调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活态性、广阔性、多样性,非遗是活在民间的文化自信和共享文化。本次研修班基于“存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理念,希望学员们坚守传统技艺,学习先进理念,交流经验,学以致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云南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王静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马路教授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引导学员像库淑兰等民间艺术家一样,传承非遗、发展非遗,创作出有精神内涵、有审美品味的佳作。在中国艺术家中有千千万万个“库淑兰”,都体现了作为自身文化传承者形成的思考。每位学员都是自身独特文化的亲历者和传承者,期待不同的文化传承和愿望表达中,形成多彩而深刻的思考和创作。

 

来自云南省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的段袁代表全体学员对主办、指导、承办单位表示感谢,非遗研培计划对培养非遗传承高素质人才、提升非遗传承水平及探索新时代非遗发展路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段袁表示学员们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机会,脚踏实地,创作出具有新时代风貌的精品。

学员代表段袁致辞

结合学员张玉、杨乔森优秀作品的展示以及作品创新理念阐述,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做了总结发言,认为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研培工作之初由中央美院乔晓光教授提出的“知情、知艺、知辩”的三知教学宗旨,到现在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知情”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发下,让传承人意识到自身非遗门类背后地域性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做文化的“知情人”和“持有者”;“知艺”是倡导传承人秉承上一辈精湛的传统技艺水平,保持本社区技艺传承的代表性;“知辩”即在文化持有与技艺精湛的基础上,面对社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时期,辩证地对待传承与创造的可持续之路。

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做总结发言

陈劲松教授指出,边疆民族地区的研培教学,短期内将扎根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成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者、让非遗迅速走进现代生活是存在难度的,我们需要非遗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这个“中间人”或许就是项兆伦先生提出的“手艺设计师”,“手艺设计师”是嫁接非遗进入现代生活的桥梁。在研培教学工作中,云南艺术学院始终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与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能力。从设计美学的层次来看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已经不单表现为工艺技术与形式美感,更为迫切的是艺术思维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构建,所以研培的重点是提升学员的艺术修养,而不是去破坏他们原有的手艺体系,干扰他们原生的创造逻辑,尝试去代替他们最可贵的那部分文化基因。反之,这些“体系”和“逻辑”,才是我们应该从现代设计角度去学习、探究和坚持的,构成我们面向世界、屹立于民族之林时表达“我是谁”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研培延展成双向获利的过程,受到云南艺术学院教学专家团队以及历次培训学员的双向认可。从2000年持续至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2004年至今的一年一度“校地、校企合作”活动的开展,再到今天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都离不开这些资源、活动的有力支撑。高校像是一座桥梁,研培为这座桥梁的两端架起了联系,传统和现代的携手让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多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传统工艺振兴任重道远,云南艺术学院将与各界共同努力。

 

图文:何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