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艺术管理学院师生对城市微更新背景下文化资源活化路径的认知,破解非标商业场景与在地文化融合的实践难题,2025年10月24日下午,“灵光艺韵・名家讲坛” 第四期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在昆明城市微更新标杆项目“弥里有乐”沉浸式开讲。桑珀文化总经理、“弥里有乐”与“虹山有集”项目负责人、举例市集联合创始人佟佳,以“导游式”创新授课模式,带领学院研究生及专业教师漫步于新旧共生的空间肌理中,深度解析“从非标商业看城市微更新里文化资源的在地转译与创意实践”。

深耕非标商业运营与文化资源转化领域十余年,佟佳老师始终以城市微更新的 在地观察者与创意实践者”双重身份,探索老城区空间焕新与文化传承的平衡之道。讲座中,她以“弥里有乐”项目为实证样本,循着 “在地调研—资源解码—创意转译—场景落地” 的逻辑脉络,层层拆解城市微更新中文化资源活化的核心方法论。
以“弥里有乐”为例,佟佳老师引导师生驻足于保留着老昆明砖瓦肌理的建筑前,详解项目如何在微更新过程中精准捕捉“弥勒寺片区”的历史记忆与民俗基因——从提取滇式民居的“坡屋顶”符号重构公共空间,到邀请本地非遗手艺人入驻打造“活态非遗工坊”,再到以“古火・新光”为主题策划市集活动串联传统节庆与现代消费需求。她指出,城市微更新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要通过 “文化解码——符号转化——功能适配” 的路径,让沉睡的在地资源在非标商业场景中 “苏醒”,既保留城市的 “烟火气”,又赋予空间新的文化生命力与商业活力。
这种“实景勘探+即时讲解”的创新模式,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师生们跟随佟佳老师的脚步,在“弥里有乐”中观察业态布局如何呼应周边社区需求,在文创店铺里感受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在露天展演区体会文化活动如何激活公共空间。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师生直观理解了“在地性”并非静态的文化陈列,更是动态的创意互动,更深刻体会到非标商业作为城市微更新 “催化剂”的独特价值:它既能以灵活的业态组合填补老城区功能空白,又能以轻量化的改造方式降低更新成本,更能成为在地文化与年轻群体对话的桥梁。

作为艺术管理学院对接城市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要举措,此次讲座以城市微更新为切入点,为研究生搭建了“理论认知——实践观察—— 创意启发”的立体学习场景。它不仅厘清了非标商业与文化资源在地转译的内在逻辑,更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
未来,学院将持续依托“灵光艺韵・名家讲坛”这一平台,联动更多城市更新领域的行业先锋与学术专家,以实景课堂、项目工坊等多元形式,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耦合,助力师生在文化资源创意转化与城市微更新协同发展的领域开拓新思维、探索新路径,为新时代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艺管智慧与青春动能。

文字:王晓钰
图片:桑珀文化
初审:吴婉婷
复审:吕贵彬
终审:骆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