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驱动 跨界融合”系列学术讲座|当人类学者跨界做设计——乡村里的设计师“新论”专题讲座顺利举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18

2025年11月17日,紧扣“设计驱动 跨界融合”系列学术讲座规划,结合设计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专题讲座《当人类学者跨界做设计——乡村里的设计师“新论”》在设计学院202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人类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巴胜超教授担任主讲人,设计学院研究生与科研管理科副科长杨艾伦主持活动,学院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跨界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的新活力与新路径。

“乡村设计的核心是‘为人设计’,而这恰恰要求设计师兼具人类学者的洞察与自身的专业功底。”巴胜超教授以陇川县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文化研究为切入点,生动阐释了人类学思维与设计实践融合的深层价值。陇川县是景颇族人目瑙纵歌传承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为精准捕捉这一文化符号的核心内涵,巴胜超教授团队曾耗时三个月驻村调研——清晨跟随村民下田劳作,傍晚围坐晒谷场闲话家常。这种“沉浸式田野调查”让团队突破了“仪式性舞蹈”的表层认知,成功梳理出瑙双舞蹈的核心路线图,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也为后续文化传承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多个设计界成功案例,巴胜超教授提出“文化保护、景观再造、空间生产、主体性重塑”四位一体的乡村设计路径。他特别强调,村民作为乡土文化的原生持有者,是艺术乡建的核心主体,其主体性的重塑直接关系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研究生开展乡村田野调查的实用方法”等问题积极提问。巴胜超教授结合自身调研经历,逐一细致回应。他建议通过文献研究与访谈的方式相结合,注重建立多学科的学习型思维模式。

此次讲座以跨界对话为纽带,有效搭建了学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沟通桥梁,为师生带来了乡村设计的全新视角。这场跨界“新论”明确了乡村设计的核心范式——唯有扎根乡土、坚守以人为本,才能让乡村建设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助力传统村落在现代发展浪潮中焕发持久生机。


图片:王开莹 王 俊

文字:王开莹

一审一校:杨艾伦

二审二校:王 瑛

三审三校:欧阳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