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云南省高校数字化艺术创作重点实验室“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及学生就业技能提升项目,邀请云岭文化名家、云南大学吴白雨教授,为学员讲授了《云南陶瓷工艺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实践》课程。身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的吴白雨教授,围绕“非遗、非遗价值、非遗政策”“非遗和文旅”“云南陶瓷类非遗资源简介”和“实践案例”四个层面,为学员勾勒出了云南陶瓷类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创新的理论框架、资源图谱和实践路径。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概念由“民族民间工艺”演变而来,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实物与场所,是文化传统与技艺的活态延续。非遗保护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维系民族情感乃至维护国家统一有着深远意义。我国早在2011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构建了从国家到县级的四级管理体系。这些举措使我国成为全球非遗保护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极大地提升了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
非遗与文旅融合既是实现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路径,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核心逻辑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遗为旅游填充文化内涵和情绪价值,满足现代体验式消费的情绪需求;旅游则为非遗提供广阔的活态传承场景和市场反哺机制,使其从“静态保护”走向“活化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云南陶瓷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吴白雨教授认为云南特有的地理与文化环境,造就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为丰富的陶瓷类非遗资源。这些资源涵盖傣族慢轮柴烧陶、藏族黑陶、玉溪青花瓷、建水紫陶、华宁釉陶、大理陶塑、永胜细瓷等,有着各自独特的工艺、审美和文化渊源,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原文化浸润和本土工艺创新的独特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态标本。
通过五个典型案例,吴白雨教授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云南陶瓷非遗的多元实践路径:玉溪窑青花瓷实现了从技艺复烧到文创园区赋能的产业振兴;临沧茶陶依托茶文化与土陶传统的深度融合,借力创新设计,成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丽江永胜瓷厂以非遗技艺的规模化批量生产,探索了非遗普惠民生之路;建水紫陶通过产学研与品牌建设,为产业长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非遗介入戒毒疗愈,则开创了陶瓷服务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吴白雨教授为学员们完整构建起了一个传统官窑叙事之外独立发展且脉络清晰的云南陶瓷体系,彻底刷新了大家对云南陶瓷生态的固有认知。该课程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了云南当代陶瓷发展的强劲脉搏,更唤起了我们结合本次培训对其未来创新发展的深入思考。近年来兴起的生成式AI技术,无疑为赋能云南当代陶瓷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路径。

生成式AI引入陶瓷创作,本质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与创新范式重构。它并非取代创作主体的核心地位,而是作为赋能工具,通过技术特性弥补传统创作模式的局限,在实现设计效率的革命性跨越、工艺边界的突破性拓展、文化基因的智能化激活中,将创作者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思想表达与艺术升华。作为手工技艺的有机延伸和灵感的催化剂,生成式AI在与创作者手中温热的陶土碰撞交融的裂隙中,绽出一个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互补共生的新质世界,共同推动着云南陶瓷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图文:朱俊、姚世珍
一审:张仲夏、徐中宏
二审:何君
三审:刘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