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

首页 / 学科建设 / 戏剧与影视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 / 建设进展 / 正文

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顺利收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9

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

诞生9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顺利收官

由云南艺术学院、田汉基金会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承办,上海戏剧学院、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玉溪市聂耳文化中心协办的“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于9月25、26日在云南艺术学院举行。

本次活动历时两天,汇聚了来自乔治梅森大学、田汉基金会、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话剧协会、厦门大学、重庆市话剧院、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西南大学、中国台湾清华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中原工学院、昆明城市学院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研讨与艺术展演,推进田汉研究的当代发展,也为我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此《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之际,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切缅怀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田汉先生的不朽功绩,深入挖掘其学术思想与艺术精神的时代价值,本次活动由云南艺术学院原院长吴卫民教授与田汉基金会秘书长、田汉先生之孙、欧阳予倩先生外孙欧阳维教授共同发起。

9月25日上午,活动开幕式在热烈的氛围中举行,多项重要仪式相继进行。开幕式上,田汉基金会向云南艺术学院捐赠了一尊田汉先生铜像,永久纪念田汉先生的卓越贡献与精神风骨。随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作为承办单位,向各协办单位郑重致赠感谢状,对他们的鼎力支持表示诚挚谢意。同时,“田汉与国歌”图片展在图书馆五楼开展,系统展现了田汉先生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光辉历程,为与会嘉宾及师生提供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涤。

后续的主旨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系统论述了田汉先生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通过扎实的史料和独到的理论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这些论述不仅重新审视了田汉文艺思想的形成脉络与核心价值,更为田汉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25日至26日上午,与会学者围绕“田汉在西南”“田汉、国歌与戏曲研究”“田汉戏剧文本及传播”与“田汉文献研究”进行四场主题论坛。学者们不仅梳理了田汉先生在抗战时期于西南地区的戏剧活动与文化贡献,更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历程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启示。论坛同时涵盖了对田汉先生经典剧作的文本细读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接受研究,实现了从史实考证到理论阐发、从文本内部到传播外部的多维覆盖,有力推动了相关学术前沿的进展。

学者们纷纷表示,田汉先生“心系家国、服务人民”的精神与“融汇古今、大胆创新”的艺术追求,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此次论坛极大地丰富了田汉研究的区域视角,对完整构建田汉先生的生平谱系、深刻理解抗战时期西南文艺运动的整体面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展演环节成功实践了“以演促学、以研促创”的育人机制,将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机融合,是学院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24日晚,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带来的改编剧目《新·回春之曲》,以现代视角和科技手段重新诠释经典,该剧目也是沪滇两地艺术院校深化交流、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25日晚,由我校戏剧学院倾力打造的改编剧目《汉·卿》上演。该剧是我院戏剧影视文学、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等专业师生的跨专业联合实践,其精湛的舞台呈现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赢得了在场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充分展示了我院在戏剧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扎实功底与创新活力。

为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场演出后均设立了“演后谈”环节。专家学者们从戏剧理论、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等维度,对作品的主题立意、改编策略、人物刻画及舞台呈现进行了点评;剧目主创团队则从创作实践出发,分享了艺术探索中的思考轨迹与突破创新。“演后谈”打通从舞台实践到理论反思的路径,专家、主创与观众在交流中实现学用相长,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学术思考力。

本次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既是一次向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播种。活动扎根西南大地,系统梳理与弘扬田汉先生在此地的文艺实践,深刻诠释了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之间的同频共振。未来,戏剧学院将持之以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田汉先生“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戏剧精神,内化为学子们的艺术追求,以学术之光照亮创作之路,以戏剧之力涵养时代新人。

文字来源:和晓祎 张宇萱

图片来源:颜显懿 曹 源 郑杭航 刘 恺

一审:杨洋

二审:王建 和建元

三审:杨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