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

首页 / 学科建设 / 戏剧与影视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点 / 建设进展 / 正文

论坛现场其一|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9

论坛现场其一|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

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

系列展演活动

2025年9月25日至26日,由云南艺术学院、田汉基金会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承办,上海戏剧学院、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玉溪市聂耳文化中心协办的“田汉在西南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在云南艺术学院举行。

9月25日,在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会议室开展了会议主旨论坛及“田汉在西南”“田汉、国歌与戏曲研究”两场主题论坛。

会议主旨论坛于上午10:30进行,由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文系专业负责人严程莹教授主持。多位长期致力于田汉与中国现代文艺史研究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云南艺术学院吴卫民教授以《“西南岁月”中田汉戏剧生涯的三个节点》为题,提出田汉在西南五省市——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的戏剧活动中三个节点对于“田汉再研究再认识”的重要性,围绕戏剧分类:关于戏剧的“特性”认知和表述,戏剧教育:从话剧“南国”到戏曲“四维”,戏剧功能:从“现代性”到“现实性”三方面发言,认为这三大节点共同构成了田汉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戏剧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思考与卓越实践,其精神内核对于当下如何传承与发展民族戏剧艺术仍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维教授以《抗战时期田汉与西南戏剧运动》为题,系统梳理了田汉在全面抗战时期于西南地区开展的戏剧活动,指出田汉不仅是抗战戏剧的重要推动者,更是戏剧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实践先锋。田汉自1938年辗转湖南、重庆、桂林、贵州、云南等地,通过组织剧团、创办刊物、推动戏曲改革、举办西南剧展等一系列举措,将戏剧转化为抗战动员的有力武器。同时强调,田汉的戏剧实践不仅服务于战时宣传,更在艺术形式、组织模式、文化统一战线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探索,为战后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话剧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平以《心底“激情”高歌“呐喊”——从〈义勇军进行曲〉看田汉的创作思想及艺术追求》从“田汉为什么能写出《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写出来的” “《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国内产生的影响”三方面深刻剖析了这首不朽战歌背后所蕴含的创作激情与民族呐喊,揭示了田汉将个人才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周靖波则聚焦于具体文本,对《〈秋声赋〉与田汉的剧作风格》进行精细解读,对田汉剧作风格的变化进行分析,田汉《秋声赋》将时代“秋声”与人物内心波澜融为一体,散发出悲凉中蕴含坚韧、沉静里积蓄力量的独特戏剧魅力,标志着其艺术创作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新境界。

聂耳亲属后人、音乐人、导演青山先生,从创作合作的视角,精彩阐述了《田汉和聂耳的创作火花》,还原了两位人民艺术家珠联璧合、共同谱就时代强音的动人历史,鼓励青年投身创作实践,为戏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下午14:00,开展“田汉在西南”主题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周靖波主持,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维教授点评。本场论坛重点探讨田汉在西南地区的戏剧活动与教育实践,学者们通过个案研究,呈现田汉组织抗战演剧、培育艺术人才、推动西南剧展的生动场景。

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以《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剧——从田汉1938年给抗敌演剧队的题词看波澜壮阔的抗战戏剧》为题,阐述了抗战戏剧的宏大格局。他提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戏剧运动,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动员作用,更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岁月”。特别强调了田汉在组建演剧队、筹备“西南剧展”以及推动“抗建堂”成为话剧圣殿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彰显了戏剧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文化力量。

云南艺术学院史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倪艺珊以《从西南剧展到四维剧校——田汉在西南的戏剧动员》为题发言。她提到,抗战时期,田汉在西南的戏剧活动以“西南剧展”和“四维剧校”为核心实践,将戏剧从舞台精英化空间拓展到社会现场,推动其在大众动员与文化启蒙中的功能发挥,并在西南大后方把戏剧与抗战文艺、戏剧教育相互贯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结合形态,开拓了戏剧在非常时期的社会功能,为后续全国戏剧制度与抗战文化记忆奠定基础。

台湾清华大学在读博士邵悦的《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田汉在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文艺论述研究》以重庆的“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为主,认为田汉在讨论中强调了新旧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背后的文艺大众化之艰巨,内在地延续了他自1920年代后期转向左翼阵营以来所关注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问题,聚焦于田汉针对不同论述者的互动和回应,探究其对于戏剧乃至整体文艺的民族形式及其在抗战期间的实际运用的思考。

云南艺术学院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余青霞在《抗战烽火中的戏剧先锋:田汉在云南的戏剧活动及其对西南剧运的贡献(1938-1949)》提出,抗战时期田汉在云南的戏剧活动是其先锋实践的关键阶段,深刻塑造了西南剧运。他以昆明为枢纽,通过三大举措实现突破:一是革新戏剧教育;二是探索传统戏曲与抗战主题结合的“民族形式”;三是强化社会动员。这些实践不仅激活了地方戏剧生态,更使云南从文化边疆转变为抗战戏剧的革新地。

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杨乐《新见的四篇田汉佚文考释》中新近发掘并考证了四篇未被《田汉全集》收录的田汉佚文,包括1923年呼吁收回旅大的激昂《发刊词》、1944年强调戏剧应聚焦抗战现实的《戏剧新年度的主要任务》、1948年为话剧《记者春秋》所作之序,以及1960年追思聂耳的文章。这些佚文时间跨度大、题材多样,为全面深入研究田汉的生平思想与文艺实践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文献。

云南艺术学院编剧方向硕士研究生龙屹元以《戏以载道:田汉与四维儿童剧校在云南戏曲发展中的实践路径》为题,以田汉文集及相关档案为依据,梳理田汉与四维儿童剧校在云南进行的戏曲创作与演出实践,指出其“戏以载道”的路径不仅推动了云南的戏曲教育与发展,更在云南戏曲文化中留下深远印记,并对其历史价值、现当代的长远影响进行探讨。

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维教授对本场论坛进行点评。他表示,本场论坛充分展现了年轻学者对田汉研究的深入思考,抓住了田汉文艺实践中的关键语境,核心把握准确,史料运用也较为扎实,但在问题意识的提炼上还可加强,避免陷入材料堆砌,要突出研究的批判性与反思性,要学会在论文中讲清楚关系,不能仅停留在并列层面,而要深入阐释其互动、张力与融合的逻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关注“田汉做了什么”,更要思考“田汉为何重要”“田汉与当代的对话可能”。田汉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符号。希望大家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强化问题意识、拓展理论工具,让田汉研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学术生命力。

下午15:30,开展“田汉、国歌与戏曲研究”主题论坛,由重庆市话剧院院长张剑主持,由中原工学院教授霍小宁点评。学者们通过珍贵史料,详解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创作背景,探讨歌曲从救亡号角到国家象征的升华历程。

南京大学教授陆炜以《国歌的诞生——田汉与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有关的28部作品》为题,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节点罗列28部作品,从“一个呼唤”“一个历史认知”“一个战斗的形象”“一个标志性、实体性名次”解读《义勇军进行曲》及其音乐形象。《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音乐形象,是田汉长期艺术探索与时代呼唤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晶,是民族危亡关头集体意志的最高艺术升华表达。

乔治梅森大学中国研究教授罗靓在《国际先锋主义与国歌》中深入阐释了田汉在当代政治与文化话语中的独特地位。提到,田汉的创作与实践兼具深刻的政治性与持续的先锋性,并以《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与传播为核心案例,通过丰富的图片与视频史料,生动展现了这首战歌如何成长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国家象征,论证了田汉作品跨越时代的艺术活力与政治感召力。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许昳婷、陈文晴以《底本选择、底色传递与话语重构:田汉京剧本〈白蛇传〉在当代西方的跨界旅行》为题,从“经典化与现代化”“在大小传统之间”“误解与理解”三个方面阐述田汉《白蛇传》的生成与跨文化改写,京剧本《白蛇传》的文化转译与视觉重构与白蛇传说中的世界图景,并提出田汉《白蛇传》生成与跨文化改写的三重路径,最后分享对“跨文化改写”的几点想法。

云南民族大学马贞维在《〈义勇军进行曲〉与话剧〈回春之曲〉关系考论》中提出话剧《回春之曲》与《义勇军进行曲》在文本上存在明显关联,《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时间紧随在《回春之曲》之后,《回春之曲》创作思绪的延续影响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并表示,在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解读时,需聚焦到具体的情景语境中去,以避免偏离史实。

云南艺术学院教师张帆在《抗战时期田汉戏曲创作与改编研究—以桂林、昆明的戏曲实践为例》聚焦抗战时期田汉在桂林、昆明两地的戏曲创作与改编实践。发现,田汉在《新儿女英雄传》《新会缘桥》等剧作中,巧妙注入家国情怀与正义呼声,塑造了众多忠臣义士与侠女形象。其创作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将戏曲作为动员民众、宣传抗战的利器;二是以此推动“旧剧改革”,探索在传统形式中融入时代内容。

中原工学院教授霍小宁点评到,五位学者的精彩演讲,展现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探索,令人振奋。也反映出田汉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话剧史范畴,而是逐步构建起一个融戏剧、音乐、政治、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立体图景。特别是对《义勇军进行曲》的符号化过程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凸显了田汉作品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此外,新材料、新方法的引入值得肯定。如对新见佚文的考释、对影像史料的运用等,都体现了年轻学者在文献发掘与阐释方法上的创新意识,为田汉研究注入了活力。希望今后的研究能进一步强化“关系性思维”,既要关注田汉个人创作与时代语境的互动,也要深入辨析其作品中“戏剧与政治”“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多重关系的张力与融合。

与会学者紧紧围绕“田汉在西南地区的文艺实践与理论构建”这一核心发言,主题深刻、论证严密、观点新颖,全面展现了田汉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蓬勃活力。本次论坛不仅为田汉文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更为共同推进田汉精神的当代传承奠定基础。我院也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深耕西南地区文艺史料,持续推动田汉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云艺戏剧力量。

文字来源:张宇萱 和晓祎

图片来源:颜显懿 曹 源 郑杭航 刘 恺 陈 凯

一审:杨洋

二审:王建 和建元

三审:杨祝飞